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把即将迈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带入高科技经济时代。为了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一个由文化部牵头,中国电信、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航天工业总公司、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联手,诸多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工程——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已在积极筹备之中。这项工程对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进行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同时,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等。它的特点是: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贮自由化,资源共享化和结构连接化。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新的电子时代的大门。如同工业经济离不开交通和能源一样,数字图书馆也是高科技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贮、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技术,可以经济、快速地传播,方便地被人们所利用,从而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和催化剂。
正因为如此,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的基础性项目。美国于1991年率先开始研究数字图书馆,其后,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开始投入巨资开发本国的数字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美、英、法、日四国,仅其国家图书馆所完成的数字馆藏,其存储量最少的约为500GB,最多的已超过3000GB。他们已为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完成了巨量的准备工作。不仅如此,这些发达国家在开发本国数字图书馆的同时,还相继提出了本国整体文化信息网的建设计划。如1993年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NII)行动计划,继而又提出建设“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11)的主张;1994年欧盟宣布在欧洲建立信息社会的计划,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应用领域。
数字图书馆建设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
其一,数字图书馆将是21世纪全球文化科技竞争的焦点之一。这种竞争既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在网络时代,谁最先掌握了技术和资源库,谁就掌握了先机。这就是启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重要性之所在。其二,数字图书馆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项目,也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来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并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其三,数字图书馆工程已经获得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可观的效益前景。以美国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和运行,十分有效地获得了信息资源的增值效益,在资源建设和知识创新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同时,这些国家也明确了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构造、技术手段和运行方式,开发了相关技术和设备,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工程经验。其四,不仅首先要开发数字图书馆,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陆续把其它国家级的文化信息资源单位,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音像影视、新闻出版、旅游、体育等有关的文化信息资源的精华,发展为数字式资源库,并用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图书信息资源网,通过因特网向全球传播。其五,在文化传播的电子时代,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并不一定理所当然地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信息中心。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实际上也就是建设中文因特网。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力争在未来的全球性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开发数字图书馆工程不仅是世界潮流和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挑战,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文化大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因此,建设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将会发挥以下积极作用:一是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基础支撑。数字图书馆工程将会根本改变我国文化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克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病,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特别对因信息不畅和文化落后而导致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信息时代,终身教育是提高公众素质的极有力的手段,而中国数字图书馆则会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大课堂。二是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和当代文化教育、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成就等各方面的重大进展全面地展示出来,并通过因特网传送到世界各地,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跨部门、跨行业和跨世纪的大型高新技术项目,它的启动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通过知识的有效传播,最终关联到各行各业,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也正是启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必要性之所在。
发端于20世纪中期的高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的产业变革。其实,产业结构的调整,即所谓产业“朝阳—夕阳,”周期的变换,更深层次的因素是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当一个产业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刚开始发展的时候,这个产业就会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成为一个朝阳产业;反之则成为一个夕阳产业。因此,产业进步实际上就是知识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停滞也就是知识技术的停滞。对于朝阳产业,为维持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加速发展。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政治和军事的力量依赖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又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突破,科技的进步和突破的关键又在于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因此,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要立足于紧紧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立足于对知识信息的及时获取、深层开发和有效利用。要能为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从而成为国家创新体系总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知识进步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服务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数字图书馆而实现的电子信息服务,同以往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服务最大的不同在于无空间限制,形成了无房屋限制,无地域限制,甚至无国界限制的全球服务体系。因此,谁掌握了信息源并使之获得效益,谁就具备了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能力。中国一方面是信息源的博大宝库,另一方面又是巨大的信息服务市场。中国电子信息服务市场化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来自于国内,而是来自于国际。率先拥有中国的信息源,占领中国的信息市场,进而实现国际间信息源的交流和市场的运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理应成为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市场战略原则。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目标,是建立起一个跨地区、跨行业的巨大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使之成为我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地收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新闻出版机构、艺术团体、音像影视、体育、旅游等单位的文化资源信息,将其中的精品内容进行数字化与深加工,建设起一批以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影视中心等为代表的资源库,形成巨大的知识宝库;依托国家骨干通信网,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网络体系,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全面、灵活的网络连接方式,为用户提供对各种资源库的快速查询与检索;开发智能化中文用户界面和廉价的用户接入设备,普及网络的使用,使用户可以方便地、远距离地、像收看电视一样获取网上的资源,使文化信息资源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
资源库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其基本思路是先建设急需急用和容易的,先易后难,从小到大。出发点是大文化的角度,顶层设计涵盖整个文化建设。初步设想,注册“中华文化信息网”,将现有的网上资源进行有效的编排后,搭载到该主页上,使之成为政府发布文化信息的主页,同时,作为数字图书馆运行数字化产品的窗口,它将成为实现资源共享的首选网站。
以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为例,该工程将完成中华文化史资源库、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库、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源库、中国发明创造资源库、中国法制资源库、中国国情资源库、中国教育资源库、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中国图书馆馆藏珍品资源库、中国博物馆馆藏珍品资源库、中国宗教资源库、中国医药学资源库、中国当代名人资源库、中国旅游资源库、中国艺术资源库、中国经济信息资源库、中国软件资源库、科技资源库以及面向青少年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宝库资源库的建设。这些资源库和以后其它根据需求开发和建设的资源库,统一在“中华文化信息网”上进行信息传播,将会十分有效地把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转化为丰厚的文化资产,对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实施,还会在资源有偿服务、人力物力节省等方面产生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数字图书馆将最终实现全国各类图书馆、情报中心、博物馆等机构的资源共享。既可以有效解决图书、期刊特别是海外书刊的重复购置问题,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图书、期刊品种;在资源共享系统里,只要有一家图书馆对一种书刊进行一次采编加工,其它图书馆就可以充分利用这条数据,从而节省大量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可以在国内外发行个人网络阅读磁卡,开展网上购书、网上广告等电子商务业务。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将为我国软件系统研究开拓一个最好的直接应用场所,还将带动我国的计算机业、有线电视网和电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作者系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原文化部副部长)